场均 2+1 处境尴尬!杨瀚森出场顺位垫底 开拓者中锋受伤仍难获机会,适配性成最大难题

  • 发布于:2025-10-27 17:25:25
  • 来源:24直播网

  当 NBA 常规赛赛程过半,波特兰开拓者的内线轮换格局逐渐清晰,中国球员杨瀚森的处境却愈发尴尬。截至目前,他本赛季场均仅能得到 2 分 1 篮板,出场时间被压缩至 5 分钟左右,在球队中锋位置的出场顺位中稳居垫底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此前开拓者主力中锋努尔基奇因脚踝扭伤缺席两场比赛时,杨瀚森依旧未能进入轮换阵容,这一细节足以说明,他与开拓者的战术体系适配性问题,已成为阻碍其获得机会的核心症结。

  从数据层面来看,杨瀚森的表现确实难以支撑他进入常规轮换。作为一名身高 2.18 米的传统中锋,他场均 2 分的得分效率低于联盟同位置平均值,篮下终结命中率仅为 48%,相比开拓者替补中锋科迪・泽勒 62% 的篮下命中率存在明显差距;而 1 个篮板的场均数据,更是暴露出他在篮板卡位意识和身体对抗能力上的不足 —— 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,他的篮板率仅为 6.3%,远低于努尔基奇的 18.5% 和泽勒的 12.1%。这样的基础数据表现,让教练组在需要稳定输出的比赛中,很难将信任票投给这位 20 岁的新秀。

  但数据背后,更关键的矛盾在于杨瀚森与开拓者战术体系的 “水土不服”。本赛季开拓者主打 “快节奏、外线主导” 的战术风格,场均回合数达到 102.3 次,位列联盟第 8 位,这与杨瀚森擅长的 “慢节奏、低位主导” 的打法形成鲜明反差。在开拓者的进攻体系中,中锋需要具备快速顺下、外线策应和挡拆后外弹的能力,而杨瀚森的移动速度和外线投篮能力均未达到战术要求 —— 他本赛季尚未尝试过一次三分出手,挡拆后跟进的速度也难以跟上球队的快攻节奏,这使得他在进攻端很容易成为对手 “放投不放突” 的目标,进而影响球队的进攻空间。

  努尔基奇受伤期间的轮换选择,更直观地印证了这一适配性难题。当时开拓者教练组并未提拔杨瀚森,而是将身高 2.06 米的大前锋杰拉米・格兰特临时推至中锋位置,同时增加泽勒的出场时间。格兰特虽然身高不足,但具备出色的移动速度和外线投篮能力,能够完美适配球队的快节奏打法;泽勒则凭借丰富的经验,在挡拆策应和篮板保护上展现出更稳定的表现。反观杨瀚森,由于无法在快节奏攻防中提供有效贡献,即便球队内线出现人员空缺,他也难以成为教练组的备选方案。

  从开拓者的建队思路来看,球队现阶段虽处于重建期,但核心目标是围绕后卫利拉德搭建具备竞争力的阵容,而非单纯为年轻球员提供 “练兵” 机会。这意味着教练组在轮换选择上,会优先考虑 “即战力” 而非 “潜力”。杨瀚森的优势在于低位背身技术和策应能力,这些特点更适合传统的 “双塔阵容”,但在当下的 NBA,这类战术已逐渐被快节奏打法取代。开拓者显然没有为杨瀚森调整战术体系的计划,这使得他的技术优势难以在比赛中发挥,反而暴露了防守端的短板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杨瀚森在发展联盟的表现与 NBA 赛场形成了 “两极分化”。在发展联盟的 12 场比赛中,他场均能得到 15 分 8 篮板 3 助攻,低位背身单打和策应能力得到充分展现,甚至多次送出 “脑后传球”“击地妙传” 等精彩助攻。但发展联盟的比赛节奏和对抗强度远低于 NBA,当他回到 NBA 赛场,面对更快的防守轮转和更强的身体对抗时,原本的技术优势被大幅削弱,防守端的漏洞却被无限放大 —— 本赛季他在 NBA 赛场的防守效率为 118,意味着每百回合会让对手得到 118 分,而在发展联盟,他的防守效率仅为 105。

  对于杨瀚森而言,若想在开拓者获得更多机会,必须主动适应球队的战术体系,而非等待球队为自己调整。短期内,他需要重点提升两项能力:一是加快移动速度和防守横移,以适应 NBA 的快节奏攻防;二是开发中距离投篮,增加自己在进攻端的战术价值。从长远来看,他还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—— 是继续坚持传统中锋的打法,还是转型为更符合现代篮球趋势的 “空间型内线”,这一选择将直接决定他在 NBA 的职业生涯走向。

  开拓者对杨瀚森的耐心正在逐渐消耗。从夏季联赛的重点培养,到常规赛的边缘轮换,再到如今中锋受伤仍难获机会,球队对他的期待值已逐步下调。若杨瀚森无法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展现出明显的进步和适配性,他下赛季留在 NBA 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。对于这位中国男篮的潜力内线而言,当下的困境既是挑战,也是必须跨越的门槛 —— 只有主动做出改变,才能在竞争激烈的 NBA 赛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。

相关阅读: